富饒的帝王之城—撒馬爾干 I
2001年即被登入「世界遺產」名錄的撒馬爾干,被譽為「文化交匯的十字路口」,因位在古絲路貿易交通的要道上,為當地帶來財富與繁榮發展,二千多年的悠久歷史足以媲美羅馬、雅典、巴比倫等古城。
現為烏茲別克第二大城的撒馬爾干最早建於西元前七百多年,是古波斯阿契美尼王朝索格底亞那行省(Sogdiana)的主要城市,當時稱為馬拉坎達(Marakanda),波斯語意為「石頭城」;後為康居國的一部分,中國隋唐史書中稱此地為康國、颯秣建國。13世紀時蒙古人西征至此,摧毀了古王城阿弗洛席佑伯(Afrosiyob),14世紀帖木兒建立王朝後,將城市重心移往古王城南郊,重新打造一座宏偉的伊斯蘭城市撒馬爾干(Samarkand),意為「富庶之地」,中國明朝記為撒馬爾罕(烏茲別克語發音更接近撒馬爾干)。13世紀義大利商人馬可波羅及15世紀西班牙使者克拉維荷都曾記述當時撒馬爾干的富庶景象。
撒馬爾干至今仍是絲路上的一顆閃亮明珠,吸引無數的旅人造訪,並愛上這座富饒的帝王之城,就來看看其中最著名的歷史建築。
帖木兒王室陵墓 Amir Temur Mausoleum
開創中亞帝國帖木兒王朝盛世的帖木兒,是今天烏茲別克尊為開國的民族英雄。陵墓原本是襄助帖木兒完成上位大業的伊斯蘭導師聖裔巴拉卡(Said Baraka)埋葬的地方,帖木兒在陵墓旁建起了經學院,做為王室王子們學習伊斯蘭經文的地方。帖木兒過世後也長眠於此,帖木兒的二位兒子和四位孫子都葬於此。
早期的經學院在十七世紀時已損毀,現在只留下整修過的基座輪廓;高大的拱門修復的越發尊貴華麗。由陽光普照的戶外步入昏黃的陵墓,一股威凜之氣迎面而來,大家被滿室古銅金碧的輝煌壁飾和穹頂所震懾,安靜的不發一語。對面高牆上挺立著一根高竿,上面懸掛著一束馬尾毛,這是突厥民族的傳統,象徵國王的權力。九座墓石以巴拉卡為首,帖木兒的黑色軟玉墓石位於下方,表示臣服與追隨伊斯蘭的信仰。
帖木兒開棺之謎
1941年史達林下令開挖帖木兒的陵墓,引發烏茲別克人民一片恐慌,探勘隊在六月二十日這天開挖帖木兒的墓石。當他們打開石棺時,一股強烈刺鼻的氣味瀰漫整個墓室,據研究這種混合樹脂、樟腦、玫瑰和乳香氣味的薰香具有防腐的作用;接著他們在墓石上發現刻有一排文字,寫著「當我死而復生時,世界將為之撼動」,接著又發現一排文字寫著「任何人打開我的墓地,將釋放一個更甚於我的侵略者」;開棺後第二天,六月二十二日希特勒無預警的向蘇聯發動戰爭!開挖工作草草收尾,帖木兒的骨骸和遺物被運往莫斯科進行研究。隔年十一月蘇聯將帖木兒的遺骸送回撒馬爾干,並以隆重的伊斯蘭儀式重新下葬,據說當時載運帖木兒遺骸的飛機飛越蘇聯戰地時,鼓舞了眾多被徵調到前線打仗的穆斯林,一個月後,扭轉二次大戰勝負的「史達林格勒戰役」發生,蘇聯轉敗為勝!近代史實的巧合或應驗更增添這座陵墓的傳奇性。